本文探讨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介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和不同类型,并用大陆动力学机制解释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根据重力场小波变换的尺度—源深度转换律,进行地面重力异常场多尺度分解,取得了反映中国地壳不同埋藏深度的小波细节,揭示了造山带地壳的密度结构.和克拉通地体不同,中国大陆的造山带下地壳密度都偏低,只有古生代块体弱碰撞形成的摺皱山脉是例外.这些造山带大都与古大洋封闭和俯冲碰撞作用有关.古大洋封闭后在地壳中留下的裂隙和海水,会造成地壳密度降低.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大致可以分四类.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低的属于第一类造山带.第二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低,而下地壳密度偏高.第三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高,而下地壳密度偏低.第四类造山带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高.通过板块构造原理和岩石物理规律对青藏高原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分类的解释可见,青藏高原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壳密度结构分属三类不同的造山带,体现印度次大陆和欧亚……